第119章 问责
次日一早,齐钰便带着清歌,随秦文一道去了江南。
事情的顺利一早在齐钰的意料之中,难办得是悄无声息的将这些粮食运往桐州。
好在秦文本就做着米粮生意到是可以帮她掩人耳目。
可即便如此也却也要万分谨慎容不得半点差池。
而这么大数目的粮食全部送到桐州也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完成。
而这两个月里,齐钰自从将粮食弄到手,便与秦文分开。
按原先出京时好的寻访名医,将运粮之事全部托付给了秦文。
害得秦文几次没忍住想骂她。
可却也知道这是最稳妥的办法,也只能忍了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齐钰奔走了近两个月,还真让她找到了一位在名间颇有威望的大夫。
人称鬼见愁,意思就是就连鬼魂见了他也犯愁,可见医术之高超。
齐钰找到他也绝非是偶然,而是因为前世,他曾是摄政王府中的客卿大夫,曾有一次她在战场上身受重伤,太医都束手无策,便是摄政王带着他,将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。
齐钰能将他带回京也颇费了一翻功夫。
齐钰一回京,宫中便得到了消息,到不为其它,而是在她离京的这段时间,北边已经连失三州,镇国公带人已经徒了青州守城不出。
也好在袁将军早有准备,将三城百姓迁走,不然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光景。
齐钰虽然在外,但边关和朝中的局势,宁蕴华一直都有写信告诉她。
她这次回来也是看准了时机的。
随着宁蕴华的病情大好的流言传出,朝堂之上举荐宁家戴带立功的声音又起。
这次就连明德帝也动了心思,不再阻拦。
北边已连失三州,西狄已经在乐河西岸随时可能犯边。
镇国公被迫调集人马回防,青州留袁将军独守,而如今北戎气势如虹,反观大晋军士却有此萎靡不振,这样下去青州很难守住。
最主要的是,若是让北戎大军越过青州防线,青州过后再没有什么屏障,可阻拦北戎骑兵,不出半月,北戎大军便会兵临城下,直逼京畿。
齐钰回府后第一次到宁蕴华书房议事,便是在朝庭接到袁将军求援的次日。
镇国公撤走所有直系兵马,袁将军手里却只有不到十万人,青州城外却有北戎足足三十万大军。
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,最近几次攻城,北戎大军完全不计伤亡,只差直接拿人命来填,若非青州城防坚固,只怕早已守不住了。
“朝庭迟迟没有让公子出征的意思?二少夫人可有良策?”
齐钰刚坐下便有人发难。
当初他们就谏言让宁蕴华主动请旨。
结果,就是因为她一通似是而非的歪理邪,搞得现在宁家处于不尴不尬的地步。
齐钰看了那人一眼,并没有计较了言辞不善。
如今这情形也是在她意料之外,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改写了宁家的命运,连带着明德帝也提前开始昏庸起来。
那人见齐钰不话,只当她无话可,自认为男子汉大丈夫也不愿与女子计较得失,便也沉寂下来。
到是,之前几次与齐钰呛声那位高先生,这次反而道,“这也怪不得二少夫人,我们已经安排了几次在朝堂之上提起让宁家戴罪立功之事,陛下却仍是置若罔闻,可见是有多忌惮宁家,便是当初公子自请出征,只怕也不见得陛下就能恩准。”
这话一出书房中顿时陷入一片沉寂之郑
如今的问题不在齐钰也不在宁蕴华身上,而是在于明德帝。
他不点头,便是宁蕴华空有一腔热血也无处挥洒。
一下午的时间,除寥并没有商量出什么确实可行的办法。
直到色完一黑透,众人才一一散去。
宁蕴华亲自送齐钰出了院子,看着她似乎又瘦了些,原本的衣裳穿在她身上显的有些空荡荡的,眼里便多了一抹心疼。
想将她揉进怀里,可却偏偏除了一句,“辛苦二嫂了。”
便什么也不能。
齐钰笑着摇摇头,“但求心安而已,没有什么辛苦不辛苦的。”
齐钰完想起一事,便问道,“关于借钱之事……”
齐钰刚开了个头便被宁蕴华打断。
“这事我已知晓,秦大哥会如此要求亦在情理之郑”
虽然之前有写信让晚歌送回来,但她心中仍有些忐忑怕宁蕴华生气。
毕间,这与当初他们所商量的不一样。原本好是这宁家谋划,到最后这一大份产业却尽归她手中,就算他不满也在情理之郑
宁蕴华的理解到是让齐钰大大的松了一口气,她还真怕在这事上让他心存芥蒂,两人之间产生隔阂。
两人着话,已经进了二门,宁蕴华干脆便将人送回以她的院子,一路上顺便了些她不在府中时,发生的事。
目送齐钰进了屋,宁蕴华这才转身往回走,却没发现暗处一双眼睛正冷冷的盯着自己。
入夜,宁家一片宁静,到是太慰府,于慰见到大半夜出现在他书房中的人却是吃惊不少。
看着一身夜行衣装扮,身披一件黑色斗蓬,宽大的帽檐压得极低,若是他不主动抬头,根本看不清藏在帽下的那张脸。
于太慰坐在书案后,平静的看着那人将帽子揭去,露出一张无比熟悉的脸。
“你怎么来了?大半夜的出宫,可知道一旦被人发现,太子都保不了你。”
来人不是旁人正是前太慰府嫡长女,如今的太子妃于景然。
听到父亲责问,如今的于景然也不似以前那般战战兢兢了。
坦然的站在于太慰面前出自己此行的目的。
于太慰听完眉头倒竖,一脸冷肃的看着这个嫡长女。
他的元配夫人与宁家大夫人是手帕交,这个嫡长女幼时也曾常出入宁国公府。
夫人有意与宁家结亲,将嫡长女许配给宁家嫡次子之事,他也有所耳闻,可后为随着夫人故去。
这事便不再被人提起,于、宁两家的交情也淡了许多。
后来,嫡长女有意嫁进皇室,这事更无人再提。